【编者按】3月21日,中国教育报在第8版发表介绍学校草学学科的文章。文章以《扎根北疆育英才 绿野千里谱新篇》为题,介绍了草业学院草学学科从全国首个草原本科专业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67年奋斗过程,以及在自治区和国家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所做的突出贡献。近几年,草业学院立足自治区五大任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北疆的草原上,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学校冲击“双一流”高校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我国草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学学科历经67年耕耘,从全国首个草原本科专业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成长为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与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学科高地”。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跻身前10%,实现了内蒙古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成为自治区“双一流”建设拔尖学科,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一棵草”到“一片绿”的跨越,科研创新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
195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创建全国首个草原本科专业,为我国草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晋升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跻身“拔尖学科”行列。60余年来,学科始终立足内蒙古草原资源禀赋,围绕牧草种质资源、草地生态管理、饲草高效利用、草地有害生物防控等方向精耕细作,累计培育草品种76个,破解草原畜牧业及生态修复种源短缺的“卡脖子”难题,形成“从实验室到牧场和草原”的完整科研应用链。
学科构建起“国家—部委—自治区”三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草地资源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成覆盖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生态类型的8个野外研究基地。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61项,科研经费达3.28亿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77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5项,科技成果转化近千万元。2023年,草地生态管理团队研发的草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北方草原12个旗县推广应用,助力牧区草畜平衡率提升30%。
产教融合锻造“草原英才”, 引育并举打造“硬核”团队
学科创新“课堂+实践+产业”育人模式,建立自治区首个草业现代产业学院,与蒙草生态集团等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基地。近5年培养本硕博学生1404人,其中研究生主持科创项目15项,发表论文357篇,48项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2021年,研究生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实现自治区该项赛事零的突破。学科毕业生在各地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中实现人才多元化就业,形成“扎根北疆、服务全国”的“草业人才矩阵”。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人,博士生导师17名,形成四个核心的科研领军团队。汇聚“神农青年英才”、霍英东基金获得者等高端青年人才、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引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担任特聘教授,牵头筹建草地碳汇国际联合实验室,饲草加工与贮藏技术研发团队带动内蒙古苜蓿加工产能提升40%。教师团队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四个团队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团队,形成“首席领衔、中坚担纲、青年接棒”的梯队格局。
从“育种”到“育人”,做躬耕教坛的“草原守护者”
学科一直保持优良的“传帮带”传统,在老中青人才梯队中薪火相传。教师中有自治区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带领团队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50多年,先后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草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生产基地10余个,培育出的冰草、扁蓿豆、新麦草、三叶草、老芒麦等抗旱节水品种,构建了自治区草品种“育种—良繁—推广”体系,形成了自治区草品种产业化格局,实现了蒙农1号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蒙农4号新麦草及扁蓿豆草品种及相关技术专利等成果的及时转化,广大牧民及时受益,被牧区群众誉为“草原上的播种人”;还有连续深入一线抗击草原鼠虫害近40年的国内知名专家,带领团队踏遍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草原区,克服重重困难收集整理鼠类标本4000余套、蚤类标本1500余份,为我国北方草原鼠害和鼠疫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耕草地生态管理领域30余年,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教学科研理念,带领团队立足草地生态保护和家庭牧场可持续发展,足迹遍布我国北方广大草原牧区,在家庭牧场提质增效、草地放牧系统可持续利用、草地碳汇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牧民誉为“草原上的科技使者”;还有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主编的《饲草加工学》系列教材成为全国农林高校通用教材,带领团队主持研发的饲草青贮技术使牧草损耗率从20%降至5%。团队突破天然牧草青贮、干草贮存等技术瓶颈,创制系列标准化技术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还有教师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国策,紧扣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恢复与碳中和领域开展了“格局—过程—机制—应用”系列研究,发展了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理论,致力于构建集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于一体的创新研发体系,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
从草原专业成立之初到“双一流”拔尖学科诞生,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始终不忘初心,践行“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将论文写在祖国北疆的草原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草学学科建设将以“科技突围”六大工程为抓手,以建设草原畜牧业学科群为契机,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斤肉、一片绿”的全生态产业链和创新链,继续锚定草业“卡脖子”技术,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草原生态保护与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高地,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