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22级全体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趁着晨光,手持专业工具踏入草原,开启了土壤剖面挖掘与观察的实践之旅。



原以为只是简单的挖掘工作,可真正挥动铁锹才发现,这不仅需要体力,更讲究技巧。每一次铲动,都像是在揭开大地的层层密码,随着土层逐渐展露,不同质地、颜色的土层依次呈现眼前。从松软的耕作层,到紧实的母质层,手指触摸着细腻的黏土、粗粝的砂土,感受着土壤颗粒在指尖的摩擦,这才深刻体会到土壤绝非单一的物质,而是蕴含着丰富信息的生态系统。
我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剖面,仔细观察记录土层的厚度、颜色、结构和根系分布情况。通过土壤比色卡比对土层颜色,借助专业工具测定土壤紧实度、温度,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从书本中鲜活了起来。那些曾经在课堂上背诵的土壤分类、成土过程,此刻化作眼前真实的土层剖面,让我们对土壤的形成与演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意识到,土壤是草业生产的根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阳光逐渐变得炽热,我们带着满身的泥土气息结束了上午的工作。稍作休整后,下午的无人机遥感操作测定植被指数又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无人机腾空而起的瞬间,我仿佛拥有了一双“云端之眼”,看着它按照预设的航线在天际盘旋,将广袤的植被景观尽收“眼底”。通过无人机搭载的相机,不同地段的影像数据被精准采集,这些看似普通的图像,经过处理后却能转化为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关键指标——植被指数。
在操作无人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它让我们突破了人力观测的局限,能够从宏观尺度快速、准确地获取植被信息。无论是计算植被指数(NDVI),还是分析植被的健康状况,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蕴含着对生态环境的深度洞察。这不仅让我对遥感技术在农业监测、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现代的科研与实践早已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从土壤剖面的微观观察到无人机遥感的宏观监测,这一天的实践将“微观”与“宏观”紧密相连。土壤剖面是大地的微观缩影,记录着土壤的过去与现在;无人机遥感则是俯瞰大地的宏观视角,预示着生态的动态与未来。二者相辅相成,让大家对土地与植被有了更全面、立体的认知。这次实践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让我明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今后投身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