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2年8月设立。草学学科源于1958 年我国创建的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是我国草学学科发展的摇篮。是国家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成绩进入国内同学科第一阵列,是自治区高等学校中学科名次在全国最靠前的学科。2019年获批国家双一流本科建设示范点。学科致力于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战略需求,不断探索草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新途径,逐步升华和固化了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凝聚了一支研究方向完整、结构合理、持续稳定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草地资源与管理、牧草育种栽培与加工、草坪与植被恢复、草地保护与环境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学科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25名。引进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Ton Bisseling作为草学学科外籍专家。
“十三五”期间,共计招收博士生研究生70 人,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64 人,专业学位研究生62人。已有一批博士后人员完成科研任务,顺利出站。建设有国家级和内蒙古自治区级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草地管理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草地资源与保护实验室,国家林草局北方抗旱耐寒草品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良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新立项科研项目132项,纵向科研经费26280.14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100.3万元。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12篇,如The Innova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等高质量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出版教材/专著32部,制定各级标准23项,获得专利81项,选育草品种18个(国审1个,省审17个)。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在我国北方牧区建立了8个现代化优质高效草原畜牧业管理模式,推动了牧区生态保护和草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育种—良繁—推广”体系,牧草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00多万亩,累计产值达6亿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博士生导师科研经费重组,能够根据科研工作需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博士后工作,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并对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给予充分保障。
欢迎符合条件的博士进站工作。
二、导师简介
草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本校合作导师14人,外聘合作导师5人。
(一)本校合作导师
1.付和平
付和平,男,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乌兰察布人。1985~1989年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读本科,草原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7~2000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读硕士,草业科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读博士,草业科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在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工作,任院长。
付和平教授主要从事草地啮齿动物生态与鼠害控制方面的研究。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一项。近年来,付和平教授先后在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Journal ofMammalogy》、《Crop Protection》、《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Ecology and Evolution》和《Peer J》等发表论文50余篇,并以主编和副主编身份编著教材和专著5部。
2.韩国栋
韩国栋,男,汉族,1964年10月生,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内蒙古托克托县人。现任国家重点学科草业科学主任,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行业公益(农业)专项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草学学科(畜牧)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草学学科召集人2届,畜牧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届),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草学学科副主任。兼任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草原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草原资源经济委员会主任。国家草原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14-2026)美国草地管理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理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畜牧业标准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林业和草原局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十二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专家组成员、“首都圈(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招标项目评标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和二审评审专家。曾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党委候补委员。《Grassland Science》国际杂志编委,《草原与草业》主编。
韩国栋教授主要从事草地生态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重大专项和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四十余项科研项目。近年来,韩国栋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6 篇, 其中Journal of Ecology、Nautre、PNA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7篇,出版著作20部。
3.格根图
格根图,男,汉族,1973年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农学博士。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草学会草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干草调制贮藏岗位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草原英才”称号获得者、“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
格根图教授主要从事牧草加工与贮藏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近年来,格根图教授先后在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以主编和副主编身份出版教材和著作9部,起草发布地方标准11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
4.石凤翎
石凤翎,女,汉族,1964年生,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共党员。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草业科学学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草原英才”及“内蒙古高原乡土草种质资源遗传改良与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石凤翎教授主要从事牧草育种学、栽培学和种业科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攻关等多项课题,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及行业公益类科技项目等课题多项。主持培育蒙农1号、2号花苜蓿和“蒙农1号缘毛雀麦”等牧草新品种6个,参加培育“蒙农红豆草”、“直立型扁蓿豆”等草品种8个,研究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草业科技三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各1项。主编《豆科牧草栽培》和《苜蓿雄性不育性的研究与利用》,参编《苜蓿科学》和《牧草与草坪草种子科学与技术》等著作(教材)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
5.贾玉山
贾玉山,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共党员,博士,草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得者,“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现任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
贾玉山主要从事草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草产品质量评价和草畜高效转化利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自治区科研项目25项;以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文章46篇,论文被引用1000余次;获得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奖项13项;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及参与出版的教材8部,其中《牧草及饲料作物加工贮藏学》教材是基于全国没有教材蓝本的形势下,开辟了本专业方向的全国首创,更是被全国27所高校引用,累计培养了约1.5万名大学生;主编出版《中国北方草产品》等专著6部;获得《饲草饲喂一体装置》等国家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7项;起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18项。
6.王成杰
王成杰,男,1968年09月出生,内蒙古兴和县人。现工作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引进人才,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德国基尔大学动物营养专业博士学位。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优秀科技特派员” 称号获得者、“草原英才”称号获得者
王成杰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草地生态和放牧家畜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自治区科研项目15项;以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文章20篇,出版著作7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7.王忠武
王忠武:男,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6月出生,内蒙古五原县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三批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草原英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三批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为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副会长。
王忠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与管理,致力于草地放牧管理、草地生物多样性和草地碳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自治区科研项目7项;以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9部,授权国家专利8项,参编国家标准3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8.云岚
云岚,女,1970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博士,教授,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入职内蒙古农业科学院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任助理研究员;2000年开始攻读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牧草育种方向研究生,并从事牧草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至今。2009年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1年和2014年分别赴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牧草与草地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研究。“草原英才”称号获得者。
云岚教授长期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年生牧草遗传学研究及育种改良。先后育成1个作物品种和2个国家级牧草品种,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项目。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项目,2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1项品种培育专项等。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有“新麦草BC作图群体建立与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新麦草分蘖相关性状基因定位”;以第一发明人获专利授权3项,以参加人获专利授权2项。参编专著及教材8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9.任海燕
任海燕,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2018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202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瑞士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进行访学交流。担任2个SCI期刊评审编委、《草地学报》青年编委。中国生态学学会恢复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
任海燕教授主要从事草地资源与管理,全球变化生态学,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方向研究。近年来,其主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Ecological Monographs、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专利2项。
10.袁帅
袁帅,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包头人。2001-2005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读本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获农学学士。2006-200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读硕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2011-2012年在加拿大农业部半干旱草原农业研究中心(AAFC-SPARC)读中加联合培养博士,草学专业。2008-2013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读博士,草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工作,2016年至今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鼠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动物学会副秘书长。
袁帅老师主要从事草原啮齿动物生态、草原鼠害监测与控制和草地保护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自治区一流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教改项目2项,主编专著及教材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1. 赵彦
赵彦,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草学会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遗传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副主编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参编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牧草育种学》,参编《冰草研究与利用》等专著4部。审定登记牧草新品种2个,合作审定草品种3个,2020年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编写地方标准4项。
12. 张志强
张志强,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林业草原北方抗旱耐寒草品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草种质资源和草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参编出版教材著作4部。
13. 王占义
王占义,男,1981年生,包头市土右旗人。党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于2012年作为“引进人才”开始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工作。2004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10月‒2017年6月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进行博士后工作。2016年6月至今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工作。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新西兰梅西大学农业与环境学院进行访学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多项。发表学硕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编写专著6部,主编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地方标准2项。
现为中国自然资学会草原资源专委会秘书长;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国际根系研究学会(ISRR)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专家,内蒙古鄂托克旗草牧业科技小院、内蒙古锡林郭勒草业科技小院专家。《森林工程》编委,《草地学报》,《生态环境学报》《草原与草坪》《Plant ecology》《Plant Biology》杂志审稿专家。
14. 韩冰
韩冰(1970.04--),女,蒙古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麦类种质创新利用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工程”团队第一届首席科学家,“饲用作物及有益微生物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团队带头人。从事牧草种质资源及燕麦育种、栽培及推广工作。育成饲草专用燕麦品种10个、粮用燕麦品种11个。开展以燕麦“基础研究+常规育种+分子育种”为特色的系列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参加国家基金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2项;副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出版《有机燕麦草生产》等专著7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4项。
(二)外聘合作导师
1.Ton Bisseling
Ton Bisseling 教授是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创始人之一, 2010 年入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微生物互作,致力于探索和揭示共生关系中微生物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和菌根真菌与植物宿主共生的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系列性研究成果,是国际权威分子生物学家。
多年来,Ton Bisseling 教授一直致力于豆科牧草根系与微生物互作,尤其是根瘤菌共生、菌根真菌共生过程中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植物和微生物互作领域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发现了根瘤菌、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多个重要的调控基因,并解析了其作用机理和调控网络,构建了共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的分子调控网络。此外,他还从植物发育学和进化学的角度解析了根瘤的发育机理和共生固氮的调控机制,为未来实现非豆科植物固氮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Ton Bisseling 教授的研究重心从单个微生物-植物互作转移到微生物群体-植物互作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自然生态环境下微生物群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分子机理,实现人工合成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群体,研究成果已发表在《ISME J》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迄今为止, Ton Bisseling 教授先后在《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总引用率超过 1.3 万次,并作为特邀报告人在多个国际大会上发表了 100 多个研讨会演讲和 120 多个主题讲座。基于其卓越的学术贡献, Bisseling 教授荣获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ISI 高引作者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荣誉,并(曾)担任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The Plant Cell》等期刊编委。
2.白永飞
白永飞,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目前担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植物学报》(2015-)《草业科学》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科学通报》《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草地学报》编委,先后担任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2-2016)、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 Associate Editor(2009-2011)、《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2009-2014),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生物多样性》《植物科学学报》《生命世界》编委等学术兼职。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研究生课程”等荣誉。
白永飞教授主要从事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退化草地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和面上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PNAS、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3.孙娟
孙娟,女,1976年3月生,博士,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草业科技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民用航空局生态评估专家;山东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草牧业示范工程项目克旗示范基地技术指导专家;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签约指导专家。2011-2016年任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岛综合试验站站长;2017年-2020年遴选为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孙娟教授主要从事牧草栽培与草地生态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获得国家审定的苜蓿引进品种1个;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4件,参编著作10余部,参编地方标准3个。
4.杨国峰
杨国锋,男,1977年7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理事,山东省畜牧兽医学会草学科技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杨国锋教授主要从事牧草分子遗传与育种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全国牧草品种区域试验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等10余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参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0余项。在“BMC Plant Bi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Crop & Pasture Science、草业学报、中国草地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种草养羊技术手册等专著、教材6部。筛选紫花苜蓿国审品种1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授权5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6件,撰写山东省地方技术规程1项。
5. 季祥
季祥,河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开展草原藻类、微生物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等相关项目10 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 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近年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1 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7 篇,核心期刊论文23 篇,主编专著1 部;授权发明专利5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