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取得的成绩
1.1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立足于我国北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需求,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强,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知农、爱农,为现代化草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立志为保护北疆生态屏障、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生态学学科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在内蒙古地区退化草原恢复,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提高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学科现有3个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
学科方向一:植物生态学
主要围绕草原生态系统,研究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研究,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对环境的改造,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方向二:草地生态学
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优势和北方生态区位优势,形成了基础雄厚、积累丰富、体系完善、团队稳定的专业。科研成果较好地反映了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如气候变化、草地生态、荒漠草原的综合研究、草地退化与恢复生态学研究、草原药用植物研究、草原野生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研究成果不仅反映专业发展的共性,更反映了我国北方和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体现出鲜明的资源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学科方向三:动物生态学
立足蒙古高原,从啮齿动物生态学及分子适应机制、优势害鼠成灾机制和鼠害绿色防控等多层面对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及优势啮齿动物展开研究。为自治区乃至整个蒙古高原的林草有害啮齿动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国林草鼠害防治培养人才。
1.2 完成各类经费的申报。
本年度主要进行了3次经费的申报:
(1)完成了“2024年度财政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2)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学科建设项目)”的申报。
(3)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本科高校2024年度重点学科申报项目”项目的申报。获批经费200万元。
1.3 定期举办定期举办高水平讲座。
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线下或线上进行交流,使学科教师积极获取最新的科研动态,促进学科教师和国内高水平学者和机构建立合作。本学期已于2024年全年邀请到了内蒙古大学牛建明教授、内蒙古大学马全会研究员等来校进行合作交流。
1.4 完成了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材料”的撰写
材料包括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连续5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位授权点同行专家评议表、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学学位授权点同行专家评议意见汇总表、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学学位授权点同行专家评估工作方案、学位授权点状况与2024年学位授权申请条件对比表、生态学学位授权点建设汇报(PPT)等九个文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方案汇报,经过质询、答疑和评议,专家针对生态学学科建设目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社会服务建设、对外交流建设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1.5 完成了“生态学学科晋位方案的撰写及升级计划落实情况总结”
本方案从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出发,结合本学科的现状,制定了近期目标及中长期目标,一方面,体现了学科建设内容的高阶性;另一方面达成目标需要各方力量支持和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具有较高的挑战度;适合于本地区的特色鲜明,富有创新性。
升级计划落实情况总结认为,生态学学科晋位升级赶超目标为吉林农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成绩为“C-”),努力追赶目标为南昌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成绩为“C”)。自晋位升级方案实施以来,学科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与上一年度同期相比,都有显著提升。
1.6 科研实践
本年度学科教师共获批经费9项,包括国家自然可行基金2项,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3项、内蒙古自治区 “揭榜挂帅”项目专题1项,其他项目2项。
本学科教师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中文核心期刊9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6部,获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加创新创业比赛)内蒙古赛区金奖、铜奖各一项,专利获批5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1.7 研究生培养
(1)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本年度共毕业研究生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就业率为100%。
(2)完成了4名硕士的论文开题。
(3)招生情况。本年度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
(4)研究生教学工作。各年级研究生均按时完成培养大纲规定的学习课程。完成年度seminar及学术报告10余次。
(5)科研成果统计。本年度在校研究生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10篇,CSCD收录9篇。
(6)获奖情况。本年度获得自治区奖学金3人,获得自治区学业奖学金6人。
(7)访学交流情况。本年度有1名教师到加拿大访学;1名博士在国外访学。
1.8 平台建设
本年度经费有限,根据教师实际需求,没有采购仪器设备,但对国家植物学实验示范中心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科学研究。中心共承担了全校19个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开出率100%;完成了开放创新实验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试验项目的开展。实验教学方法多样,讨论互动式、任务驱动式、协作式、研究式等得以综合应用。
1.9 人才建设
2024年引进博士3名。组织教师申报研究生导师,冯超获批博士生导师,刘冠志、侯东杰获批硕士生导师;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一名。
1.10 学术任职
赵萌莉教授担任内蒙古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和内蒙古草学会理事;冯超担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生态研究专委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委会委员和内蒙古植物学会第九届理事;刘冠志担任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理事。
2. 采取的主要措施、经验
2.1 学科建设目标方面。
立足内蒙古草原、荒漠、沙地和湿地等研究,解决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使生态学学科科研整体水平和实力不断提升,为草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经过努力,使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并更加富有学术竞争力,加强与其他学科共建和共享科研平台、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达到学科的跨越式提升。专家们提出生态学学科应明确学科定位,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扩大生态学科的包含范围和研究深度,大力整合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发展校内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校外多单位协作学科建设。
2.2 人才培养方面。
生态学学科立足于我国北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需求,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强,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知农、爱农,为现代化草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立志为保护北疆生态屏障、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生态学学科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内蒙古地区退化草原恢复,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提高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2.3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生态学科从解决师资力量出发,突出了学科经费需求和支持力度,从而对近期和中长期的教学成果、科研论文及科技成果制定了量化目标,方案具体,可行性强。对于学科现在急需的师资队伍扩充工作,应本着引培并举的方针。优先加强对本校、本土人才的培养,为在校的年轻教师更好更快速的成长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应着重对高层次人才的引入,不应局限在固定编制人员上,柔性引进人员、流动岗人员等都可以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助力,积极与学校和政府沟通,特事特办,提高人才的待遇和配套支持服务水平,提高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力。此外,针对研究团队老化的问题,学科应加强研究团队的梯队建设,各方向带头人的目标人选培养应更为精准,将更多成果集中在目标人才身上,短时间推举出有特色,有成果,有知名度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应完善人才培养的梯度设置。
2.4 科研建设方面。
专家们认为学科的研究工作应实行团队制度,保证团队的研究经费投入,开展以方向带头人为核心,团队、平台的研究模式,以弥补学科中个人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能力不足。各研究方向间应加强沟通融合,对已有成果进行宣传,提高生态学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为申报国家级奖项打好坚实基础。同时,针对一些交叉学科的重点难点研究,鼓励校内及其他单位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团队或个人加入学科建设,弥补本学科科研和人员的不足。此外,专家提出应减少对文章数量的要求,尽可能提高文章质量。在方案中应明确实现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方法,要敢于集中力量向生态学研究中的难题进行攻关,加强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实验室对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科研和实验方面的支撑,助力教师多出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5 社会服务建设方面。
专家们指出应应增加科普服务、政策建议服务,以及自治区退耕还林换草,北方生态屏障建设等生态工程咨询服务的内容。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学校、学科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以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机制创新,激励研究人员的社会服务意识。同时,积极总结宣传学科已有的社会服务成功案例,加强校企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走向应用与转化,实现产学研的互相补充与促进,提高社会对生态学作用和价值的认可。
2.6 对外交流建设方面。
专家提出应通过积极招收留学生并为其提供奖学金、交通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学习、交流。同时,为学科教师出国访问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鼓励师生到海外学习、交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2.7 政策保障方面。
专家提出应进一步明确保障和组织机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保证经费和方案的贯彻落实。把学院建设成为研究教学型学院,平衡科研和教学在学院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中的比重,让学校在经费、政策、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加强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交流、融合、互鉴。
3.2 加强实验场所、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它们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为学生的创新性研究和学习提供设施设备保障。
3.3 加强校企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走向应用与转化,实现产学研的互相补充与互相促进。
3.4 立足内蒙古草原、荒漠、沙地和湿地等研究,解决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整合团队力量,根据团队需求制定青年优秀人才的引进计划,同时明确引进条件及待遇。
3.5 社会服务建设内容应增加科普服务、政策建议服务,以及自治区退耕还林换草,北方生态屏障建设等生态工程咨询服务的内容。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学校、学科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以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