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草原、土壤农化专业。1999年4月,原内蒙古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和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等5个系、所、专业的7个单位合并组建成立了生态环境学院,2016年6月3日,生态环境学院分设成立了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
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2人,教学科研人员77人,具有博士学位56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72.7%。其中:正高26人(二级教授8人),副高17人,讲师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学院现有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草学、土壤与植物营养、植物学3个系,有草学、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及土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草学、生态学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草业科学为国家、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草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拥有植物学国家级和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土壤质量与养分管理重点实验室、赛罕乌拉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海流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8个固定的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已发展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研推广、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现有本科生902名,硕研究生169名,博士研究生84名,国外留学生8名。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十二五”期间,学院全体教职员工针对我国干旱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广阔的草原和农田的生态、食物安全等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战略,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实验实习和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党建和学生工作等方面积极进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学科和专业建设。“十二五”期间,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排名均为全国第二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本科专业排名为全国第四名。草学一级学科在2011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为第五位,继续保持了全国第一梯队的位置,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学科排名第七位。获批草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顺利完成或正在实施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地方共建特色重点学科“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完成了2个本科专业、2个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和1个英汉双语授课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完成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后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任务。草业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2、实验实习和科研平台建设。在学校海流科技园区进行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正在筹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草业科学专业综合实习基地。
3、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学院建立起涵盖了本硕博三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1-2015年中,学院共培养本科生1014名,硕士研究生194名(含2名外籍留学生),博士研究生78名(含9名外籍留学生)。有8名研究生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有13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赴加拿大、澳大利亚参与联合博士、硕士和学士培养项目,7名研究生获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通过国家、自治区以及学校各种渠道,选派9人教师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开展短期进修和合作研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学术交流65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8次;2名教师担任国际草地(草原)大会联系委员会成员;1名教授担任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客座教授;1位教授为《草原科学》国际杂志编委。学院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我院教授担任中美牧草研究联盟的中方协调人。
4、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学院师资力量显著提高,新进教师10人,其中获海外博士、硕士学位1人;新增教授4人,副教授4人;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新增二级教授10人。获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内蒙古组织部、科技厅、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团队1个,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草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名、内蒙古突出贡献奖1名、内蒙古杰出人才奖2名,内蒙古草原英才人才6人。
5、科学研究。学院科学研究实力日益增强,5年共获批科研项目151项,累计总经费7101.28万元。重大科研成果集中于干旱地区牧草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应用、家庭牧场优化管理和应用、矿区植被恢复、旱地农业植物营养、盐碱地改良技术与应用。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4篇,EI收录论文7篇,出版教材和著作50余部。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全球变化生物学》、《自然子刊:科学报告》等国际顶级期刊。学院在“十二五”期间,与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有限公司、亿利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广应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6、党建和学生工作。学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骨干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了分党校主阵地和熔炉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党籍管理,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和预备党员培训制度,增强了组织发展的各个环节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学生工作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以服务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重点, 强调“精品化教育, 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的理念,,不断加强思想引领, 锤炼优良作风, 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集体”。举办 “学而讲坛”、“校友讲坛”、“生态讲坛”60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学术氛围。新建了“四子王旗科技局”等五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多次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奖。积极组织学生申报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多个研究项目获得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支持。在首届内蒙古“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畅想美丽中国”团队的项目获得一等奖。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广泛开拓就业渠道,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学生的考研率在20%左右。
(三)学院“十二五”期间工作的不足
与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的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三校的同类学院相比,我院实力最弱,主要体现在:(1)领军人物明显偏少,没有能够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杰青”、“优青”等人才是空白。虽然也主持了个别国家级重大及高层次科研项目,但数量偏少,其中高端人才短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老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新上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例不协调,实验教辅队伍力量薄弱。
(2)学科优势方向尚未真正形成,科研成果的显示度,如高水平论文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各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传统优势学科对新上学科和专业的带动不足,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专业建设投入不足,老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尚待加强。虽然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研究生的培养与国内高校有较大的差距,制约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优势学科在全国的地位下降,亟待加强建设。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彼此的联合、协同不够, 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显得不足,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
(3)教学研究与改革亟需加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不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需进一步优化。
(4)教学科研平台支撑保障条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条件依然较差,阻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
与国内同类高校的同类学院相比,我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院面向我国干旱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以生态保护和草牧业为发展方向,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优势显著。(2)我院教师多数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并且他们热爱内蒙古的广阔的草原,这为学院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资源;3)学院的学科和专业有发展历史较长的优势特色专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将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和活力。
(二)机遇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如何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讨论是我院发展的良好机遇。如200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和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开展的本科教育研究、2012年《科学》杂志组织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系列论坛,还有我国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上述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研究成果将为我院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为我院 “十三五”的发展提供助力。(2)农业生产对全球变化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新形势的新的背景下,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边际土地将是未来食物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场所,在学校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优质的食物生产的未来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学院的所有专业都围绕着这个目标不断探索和发展,必将有所作为;(3)内蒙古农业大学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和特色,适应国家目前提出的发展草牧业的方向,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关注领域,而学院的学科方向能够充分满足国家上述需求,有望获得更多项目和经费支持,这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机遇;(4)学院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今后在以下颌域继续凝练学科方向: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旱区土壤过程与退化土壤修复、旱地水肥管理与旱地农业。
(三)挑战
和国内同类型院校相比,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同类学院都十分强大,具有国内领域内顶尖的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人才,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人才的引进上,我院在地域和条件上存在劣势,如何引进和培养符合我院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是我院下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另外,随着国家及内蒙古科技项目的整合,我院以前占优势的行业专项之类等项目随之缩减取消,如何在短时间内争取获得稳定的科研项目和其他经费支持也是我院快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endif]>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
以党的十八大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和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发挥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自治区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十三五”期内,我院要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和条件改善为主要举措,努力开拓进取,使我院有更大的迈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为学院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初步建成国内一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使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大提升并跨上新台阶。
(二)总体目标
学院“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有些学科领域争创国内一流水平,接近国际水平。具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即2020年,学院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以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旱地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为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实力更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草学一级学科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地位,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在同类院校中有所提升,生态学学科成为学院优势学科的重要支撑。努力使学院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学院专业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一个台阶;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和基地对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核心发展指标规划
在本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的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 具体指标
| 规划值
|
学科建设
| 学科评估排名位次/专业(草学)
| 前3/2(同类院校)
|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力争自治区重点学科
|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前5(同类院校)
|
师资队伍
| 新增杰青、优青
| 1-2
|
| 新增“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
| 1/1
|
| 新增专任教师博士化率(%)
| 100
|
科学研究
| 科研经费(万元)
| 6000
|
| 重大科研项目数
| 2
|
| ESI高被引论文
| 2
|
| SCI/Ⅰ区/Ⅱ区
| 60/5/15
|
| SSCI/EI
| 0/20
|
| CSSCI
| 0
|
| 出版学术专著数(英文)
| 20(5)
|
| 新增国家级(国际)实验室/基地
| 0(1)/0
|
| 新增国家工程中心
| 1
|
| 省部级三大奖以上(一等/二等)
| (1/3)
|
| 植物新品种(内蒙古/国家)
| (5/4)
|
| 标准、规范(地方/行业/国家)
| (5/4/3)
|
| 专利授权数
| 20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规模
| 200人/年
|
| 硕士生规模
| 60人/年
|
| 博士生规模
| 10人/年
|
教学成果
| 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一等/二等)
| (0/0/1)
|
| 新增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一等)
| (0/1)
|
| 新增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内蒙古)
| (1/2)
|
| 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
| 1/4
|
社会服务
| 年科技服务项目额(万元)
| 300
|
| 科技成果转化额(万元)
| 600
|
| 推广项目完成金额(万元)
| 1000
|
四、“十三五”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主要任务与措施
任务一:学科建设
主要任务
努力使草学一级学科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并争取进步到全国前三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位列前十名,争取新上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在有适合特色方向上取得重要进展,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整合学院资源,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与新型学科的交叉联合,吸收新型学科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的国内外竞争力,利用优势特色学科的历史沉淀和经费优势培养新型学科的师资队伍,使新型学科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各个优势学科的联合交叉也是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主要措施
(1)明确追赶对象。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和同类学院为参考。甘肃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是其中地域特色和学科方向特色发挥较好的同类院校。因我校地处北方边远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应以上述两所大学的学科布局为标杆。
(2)再次凝练学科方向。在学院学科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方向再凝练。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原有基础,学院所属的草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要再次各自凝练学科方向。一级学科下打破原有二级学科的限制,设3-4个二级学科方向(相对固定和抽象)。按照学校的总体布局,全力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群,以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为中心,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其他学科要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学科联合,互相补充。
(3)搞好学科层次划分及运行。每个二级学科方向要指定学术带头人。二级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负责组织申报项目,把握科研方向。学院给予各个学科方向大力支持,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及团队考核,以促进学院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代表性成果的产生和重点科研成果的形成。
(4)处理好学科、科研项目和团队的关系。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科研项目为核心,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实现学科的发展。各团队在学科规划的主线内,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推进学科发展。
任务二:专业建设
主要任务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度缩减办学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办好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构建与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贯彻教学科研融合理念,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品牌。以草业科学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和学校的英才基地班为试点,探索学院专业改革的途径和措施。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探索培养方案、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科研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总结蒙汉双语、英汉双语教学的经验,切实做好教学计划的修订和教学改革工作,在蒙汉双语教学中有所突破,办出特色。
主要措施
(1)搞好大类招生模式。学院按照四大类专业招生和培养,具体为: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农业资源与环专业)、草学类(草业科学专业)。
(2)培养计划修订与编制。在2012年新制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要结合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每年适度进行培养方案的微调,以提高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并在适当时间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进行新的培养计划的编制。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草学类专业在第一年的教学中,要将课程打通,通识类及基础类课程基本相同,之后再进行专业划分。研究制定蒙汉双语、英汉双语的教学计划,适应专业的发展。
(3)招生规模方面。学院要根据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师资力量,合理确定专业招生规模。一般控制在每个专业2-3个班,个别强势专业可适当增加招生班级和人数。
(4)校内外实习基地。学院要优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学院与基地之间的联系,优化实习基地的数量,适当节省费用,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和使用程度。
(5)拓展教学途径与形式。要在教学中大力拓展教学途径与形式,开展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要在草业科学班推动小班教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6)组织管理。要进一步扩大学院自主办学权力。教学工作以系为基本单位开展,系主任为本系专业建设的负责人,并加强课程组的功能,充分发挥各系和课程组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任务三: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以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以创新团队及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中青年优秀教师培养为重点,全力建设一支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善于合作,规模适当的师资队伍。培养中青年人才并争取在杰青和优青等人才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在一些优势学科,全力打造教学团队,开展国内外联合办学,与企业广泛联系,合作办学,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主要措施
(1)人才引进思路。人才引进要以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求统筹考虑。因此,二级学科方向带头人要明确学科对人才的需求,各系要明确教学需求,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上述需求,制定进人计划。制定的计划要通过各二级学科方向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授委员会认真讨论最终确定。
(2)人才培养与管理。拟引进人才,应在引进之前划分好二级学科方向,并确定所属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引进之后要确实纳入团队进行培养。现有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使青年人才融入科研团队提升自身素质,并增加访问学者、在职进修的选派人数。多方争取经费,实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攻坚计划,特别加大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派出力度,以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鼓励学科点业务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3)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在学校现有与加拿大高校合作的基础上,积极选配青年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培养他们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创业,引导教师与企业合作,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任务四: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建设
主要任务
以“大力支持、各自发展、寻求资源、通力合作”为指导方针,各平台要做好自身定位,努力争取各类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个平台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的服务功能,显著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借助科研水平的提高获取更多资源,促进各个平台基地的建设。积极参与其他科研平台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主要措施
(1)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海流园区教学实习基地
建设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满足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校内实习需要。主要的功能是提供牧草、作物的小区试验材料,可进行各种植物的水肥供应实验、植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实验以及植物生理生态的实验。也可以开展一些科学研究。需要加强与学校科技园区的沟通与合作,并在目前学校新农村研究院的项目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建设。目前,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的支持。
(2)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草业科学综合实习基地
草业科学综合实习基地,正在筹建。力争1年内建成,正常运转。需要多方筹集经费,完善基地的配套设施,并确保基地的管理。
(3)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借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力量定期讨论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学院科研骨干进行有助于学院学科发展的科学研究;以重点实验室仪器开放为支撑,服务学院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另外,通过学校及教育部努力争取更多资助,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硬件保障和学术水平,进而促进学院学科发展。目标是建成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成为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的重要场所,支撑教师多出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农业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联合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的试运行工作,多方筹集资金,按照实验室试运行的要求,圆满完成相应的技术指标,争取按期成为正式实验室。在饲草栽培、加工以及高效利用取得国内一流的学术成果。
(4)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质量与养分管理重点实验室
结合草地资源重点实验室的现有的设备,完善实验室的设备购置,开展相应的实验工作,支撑土壤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验室的建立为我院新进年轻教师搭起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年轻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样品的测定,青年教师依托重点实验室申请到了内蒙古自然基金,通过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建设,使老师们做科研更加方便,大大提高老师的积极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本科教学当中发挥重要作用,搭建的实验平台可以让本科生上更加完善健全的综合实验课。
任务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主要任务
加强党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主要措施
(1)抓好学生党员和教工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培训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培训班次增加10%,受训人员增加15%;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力争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规模增大15%。
(2)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规范学习制度,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党员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工作水平;落实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汇报制度。
(3)健全院务公开制度,尊重教职工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职能作用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的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作用。
任务六:加强学生管理,推进学生工作
主要任务
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主要措施
(1)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过去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坚持一个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关注两个阵地:班级阵地,宿舍阵地;优化三个项目:党建工作规范化、学生活动精品化、日常管理制度化;转变四个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于研究、忠于职守;抓好五个关键: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安全与纪律教育、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学生干部的培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继续强化在贫困学生资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本科学生管理工作。
(2)完善研究生管理体系,将研究生日常管理真正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强化研究生日常管理;设立院级研究生会,加强研究生自我管理。
任务七: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激励机制
主要任务
建立激发学院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内部管理体制。
主要措施
(1)以师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改革和完善教职工考核办法,推行以任务定岗,择优上岗、以岗定责,以责考核。
(2)以学校相关规定为依据,建立不同岗位、不同业绩、不同责任的津贴发放标准和年终奖励办法,对具体指标进行量化,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切实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积极推进院、系(室)二级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给系(所)、室更多的自主权,责、权、利匹配。
任务八: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主要任务
加强师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人才培养,造就国家的有用人才,提升办学水平。
主要措施
积极推进与国外高等学校和国内校际教学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与国外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明确双方的责任与利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借鉴优秀的办学经验,通过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聘请国外教师、专家、学者来我院授课、做学术报告、学术交流。
利用国家教育部与国外的联合办学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3)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积极争取和参与校际联合项目、与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同时通过科研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学工作的合作与交流。
任务九:加强网络建设,强化信息管理
主要任务
建立数字化学院,提供管理和学院的运行效率,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
主要措施
(1)加强学院网络建设与管理,保障网络安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通过网络媒介,加强对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地将学院通知、文件等日常信息反映在网络上,实现学院日常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使之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重要的业务工具。
(2)建立师生互动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任务十:其他
主要任务
继续强化社会服务意识,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坚持产学研结合,学院积极支持科教人员争取各类横向项目,实现学院横向项目额的稳定增长,提高学院科研工作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争取年科技服务项目经费超过500万元。
主要措施
(1)发挥学院现有研究所的作用。拟在学院内,通过自由组合,结合周边地区的实际生产需求,形成若干个方向清晰、技术成熟的虚拟研究团队,学院以相应研究所的组织形式为其挂牌,用以提高获取横向项目的机会。
(2)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学院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另外,要充分发挥学院科技推广类项目的作用,提高推广项目的效益。以推广项目为典范和广告,促进学院获取更多地方及企业项目。
(二)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院教职工必须统一认识、精诚团结、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卧薪尝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推动学院发展。
1. 主要领导应常抓不懈
学院上述的所有规划内容由书记、院长亲自挂帅,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整合资源,进行重点攻关。明确和加强各学科主任及各系主任的责任、权利,从而推动科研和教学水平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中心组和教职工大会的作用
学院教授委员会要以学校章程为依据,在学院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学院要充分重视党政联席会议、中心组和教职工大会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予以解决。
3. 加强学术氛围和学术团队建设
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在对学科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追求卓越的学术软环境,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学院领导及学科带头人要按研究方向做好团队组织工作,从人员、科研条件等多方面考虑,形成优势,逐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4. 青年人才培养
学院要及早为青年教师指定科研方向,使之尽快融入科研团队;对于调入和引进的人才,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根据学校政策,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破格晋职职称,创造中青年学术英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条件。
5. 加大硬件支持力度
要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安排各类学科支撑平台所需资源,分清轻重缓急,集约使用资金,争取搭建大的公共科研平台,减少浪费,多方共享有限资源和条件,提高分析测试能力和水平,鼓励年轻教师及科研经费相对短缺的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争取学校将野外试验基地纳入近期建设项目。
6. 提高管理岗位的效率
学院要大力提高管理岗位的工作效率,所有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要以学院规划内容为核心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尽量保障学院规划内容的顺利开展,全心全力服务于学院发展。
7. 经费保障和学校的经费支持
积极争取把学院变为教学研究型学院,争取学校各种经费的支持。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科研(包括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和地方部分横向项目)、推广项目和少量办学经费。要提高学院争取科研及横向项目的能力,确保稳定递增的经费投入,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学院建设中来。学院要积极获取学校的经费支持,改善科研条件。学院主要骨干人员,要积极争取学校的人才支持计划,促进自身及团队的快速发展。
8. 推进依法治院方略的实施
深化院内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推进依法治院方略的实施,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财务和资产管理,为学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和财力支持。
(三)检查与考核机制
1. 考核结果与支持力度挂钩
以考核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规划绩效的提高。阶段考核结果为优秀,可以适当增加支持力度,反之,则适度减少支持力度。
2. 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及团队考核机制
学校各类支持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拨付,团队工作任务亦由团队自行分解承担,团队带头人负责进行资源配置和任务分配。同时,以团队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团队带头人对考核结果负责。
3. 动态管理,适时调整机制
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公布监控结果,增强执行者的规划意识,鼓励实施者工作改进,提高规划的实施绩效。在规划实施的中期和末期要进行系统性的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