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0年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报告——草学

添加日期:2021-07-0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关闭

一、学科概况

1、学科基本情况

本学科源于1958年我国创建的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唯一国家重点学科、内蒙古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我国草学学科发展的摇篮。1975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班。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设立博士点;2011年晋升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2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获得国家双一流本科建设点。学科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

2、学科方向和优势特色

结合我国草牧业实际,充分发挥区位生态和草地资源优势,形成草地资源与管理、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饲草加工与高效利用、草地鼠类生态与防治4个学科方向,凸显了地区、资源、民族和文化特色。在草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草原放牧系统稳定性机制、优良牧草抗逆的遗传机理、天然牧草高效加工利用以及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及其防治等领域持续取得重要成果。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强,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知农、爱农,为现代化草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草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独立从事学科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立志为保护北疆生态屏障、加快我国草牧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生源情况

“十三五”期间,招收博士生研究生70人,其中本学科硕士学位生源57人,占招生人数81.4%;外校硕士学位生源13人,占招生人数的18.6%;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64人,其中本校学士学位生源123人,占招生人数的75%,外校学士学位生源41人,占招生人数的25%。

5、国内外影响

学科在“学、研、产”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基础上,培养“走得出、留得住、稳得下、用得上”的多层次人才,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认可。多位教授在国家和自治区各类涉草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奉献内蒙古智慧。云锦凤教授连续两届担任中国草学会理事长,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成功领导申请并在内蒙古举办了“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在国际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科长期与蒙草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培养的研究生均成长为主要技术人才,其中不乏国家一流大学草学学科的带头人;本学科毕业生成为自治区各盟市旗县草原部门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同时在自治区其他领域也有重要影响。2005届博士毕业生李秉荣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另有毕业生成长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人或相关领域公司高级管理者。苜蓿和冰草等自主培育的品种成为我国北方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的当家品种,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显著。

二、2020年度开展的主要工作内容

1、学科建设

(1)2020年1月,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和学校的安排,本学科撰写提交了2020年度自治区“双一流”学科经费申请计划书。申请经费1630万元。其中,本学科使用经费600万元,学校统筹1030万元。经费计划批复后,编写了600万元经费投资分类计划书和投资绩效目标表。

(2)2020年4-5月,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安排,本学科在初步总结“十三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

(3)2020年9月,根据学校财务处的要求,本学科编写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库(2021-2025)。

(4)2020年9月,学科组织申报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的引智基地建设项目。

(5)2020年10月,从队伍及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和设施、科研项目与论文获奖、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人才引进和发展状况、 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七个方面对学科在自治区“双一流”学科建设周期(2016-2020)取得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凝练,形成报告。于2020年10月9日,向学校以王万义书记为组长的调研组进行了汇报。

(6)2020年8月开始,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开始准备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11月以来,全面开启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在学校的督导和学院的指导下,组建迎评领导小组、顾问小组和工作小组,按照评估要求开始搜集、整理和凝练相关建设成果,撰写评估报告。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预计于2021年1月初完成。争取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2、师资队伍建设

(1)2020年本学科师资队伍有一定变化。王建光和彭运翔两位教师退休,米福贵、武晓东、李青丰、宛涛四位教师延聘;武倩作为新进师资留校任教。学科师资队伍开始进入新老交替时期。

(2)本年度王忠武晋升教授,张志强晋升副教授;王忠武、任海燕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3)任海燕、唐芳和那亚三位老师赴国外进修访问。其中,任海燕和唐芳老师已学成回国,那亚老师将于年底回国。

(4)任海燕老师于2020年2月,获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长期增温下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种转变的机制研究”,获得资助18万元。

(5)贾玉山老师主持的“草产品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创新团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滚动支持,获得资助50万元。王成杰老师获批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草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

(6)2020年8月,学科与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赵乔研究员签订合作协议。在牧草育种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7)继续与荷兰TON院士团队、英国ANDREAS WILKES研究员、日本农林水产国际研究中心蔡义民研究员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科研合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3、人才培养

(1)2020年8-10月,重新修订了草学学科博士研究生、直读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草地农业系统学和高级生态学全英文讲授,使用全英文教材;草学学科进展邀请国内外专家联合授课。

(2)2020年6月,招收硕士研究生74名,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8名,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26名;招收博士研究生15名;录取博士后1名。

(3)分别于2020年6月、7月和12月分三批,组织研究生答辩和授予学位事宜。累计毕业研究生4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3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4名、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10人。

(4)2020年1月博士研究生索荣臻出国深造。王悦骅、张峰、赵青格、齐雪4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外联合培养资格,其中齐雪已经出国。本科生程宇获得荷兰的硕士研究生资助,已经出国学习。

(5)2020年11月29日,举办了第二届“草学和生态学学科学术嘉年华”活动。

4、科学研究

(1)科研立项

2020年立项科研项目14项,累计立项科研经费105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自治区重点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6项。

(2)科研成果

该年度本学科共计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科研论文45篇,其中中文文章36篇,英文文章9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颁布地方标准6项。登记国家牧草新品种1个,自治区新品种2个。

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中主持1项,参与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1项,主持。

5、平台和基地建设

(1)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完成1203万元,共计29台套设备的购置。

(2)动植物标本馆完成670万元的投资,相关安装工程正在进行中。

(3)正镶白旗基地购置44.5万元设备,完善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4)对海流图和东园区校内基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修缮。

6、社会服务

(1)2020年7月-10月,受内蒙古农牧厅饲草饲料处委托,承办了自治区饲草种业博览会。

(2)2020年8-9月,本学科协助自治区科技厅编制了农业农村领域的“十四五”项目规划。

(3)2020年9月11-15日,受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承办2020年高级研究项目计划中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研修班”.

(4)2020年9月26日,主持召开第二届草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

(5)2020年10月20-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年会。

(6)2020年11月20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草原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韩国栋教授任主任委员、王占义任秘书长。

(7)2020年12月5日,中国林业经济学会草原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韩国栋教授任主任委员,李治国任秘书长。

(8)作为主编单位,主编《草原与草业》杂志。

(9)多位教师参与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和技术服务。

(10)多位教师通过“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和其他途径,为自治区多个地区和旗县进行科技服务。

(11)武晓东、付和平、袁帅等草原鼠害防治专家,受自治区委派,参与到自治区鼠疫防治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极大地保障了自治区鼠疫防控工作。

7、国际交流与合作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国际交流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原定,有我单位主办的“中日韩”国际草地会议延期。但是,老师们通过互联网,利用远程会议交流模式开展了相关国际交流工作。

三、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突出的领军人物明显偏少,没有能够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杰青”、“优青”等人才是空白。虽然也主持了个别国家级重大及高层次科研项目,但数量偏少,其中高端人才短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2)科研成果的显示度不高,如高水平论文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尚待加强。虽然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研究生的培养与国内高校有较大的差距,制约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学科在全国的地位下降,亟待加强建设。

(3)教学研究与改革亟需加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需进一步优化。

(4)教学科研平台支撑保障条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使用与管理水平滞后,阻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对策

(1)坚持人本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围着师生转、围着师生干”的人本理念,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系统支持,切实解决关系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为师生员工民主参与学科管理创造条件。

(2)坚持内涵发展。把提升质量作为学科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继续坚持“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把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传承创新先进文化作为学科建设最急迫的任务,以建设一流的学科平台、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3)坚持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的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巩固特色,全力打造一流学科,加大力度建设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的学科高地。

(4)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驱动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解决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机制、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

(5)坚持协调发展。把优化结构作为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牢牢把握学科发展的总体布局,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统筹好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调整好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科学、健康、协调发展。

四、下一步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措施

(一)主要目标

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草学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人才,争创国内一流水平,接近国际水平。具体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即2025年,学科成为国内一流的以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实力更强的学科,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地位。努力使学科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学科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一个新的更高台阶;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和基地对学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措施

1、学科建设

(1)明确追赶对象。以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的同类学科为参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是其中地域特色和学科方向特色发挥较好的同类院校。因我校地处北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应以上述地域特色明显的两所大学的学科为标杆。

(2)在学科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进行学科方向再凝练,使每个二级学科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一级学科下打破原有二级学科的限制,设5个二级学科方向。按照全国学科的总体布局,全力打造独具优势的研究方向,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3)搞好学科层次划分及运行。每个二级学科方向要指定学术带头人,二级学科方向带头人把握科研方向。学科给予各个学科方向大力支持,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及团队考核,以促进学科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代表性成果的产生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形成。

(4)处理好学科、科研项目和团队的关系。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科研项目为核心,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实现学科的快速发展。各团队以学科规划为主线,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推进学科发展。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人才引进。人才引进要以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求统筹考虑。因此,二级学科方向带头人要明确学科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上述需求,制定进人计划。

(2)人才培养与管理。拟引进人才,应在引进之前划分好二级学科方向,并确定所属团队,明确教学和科研任务。引进之后要确实纳入团队进行培养。现有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使青年人才融入科研团队提升学术水平,并增加访问学者、在职进修的选派人数。多方争取经费,实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攻坚计划,加大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派出力度,以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建立合理的教学与科研梯队;鼓励学科业务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3)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在学校现有与加拿大、美国等高校合作的基础上,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培养他们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引导教师与企业合作,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从实践中寻找研究选题。

3、人才培养

(1)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科与基地之间的联系,优化实习基地,适当节省费用,提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

(2)拓展教学途径与形式。要在教学中大力拓展教学途径与形式,开展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试点班推动小班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管理。加强教学组织实施管理,系主任为本学科专业建设的负责人,加强课程组的功能,充分发挥系和课程组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4、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1)借助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力量定期讨论学科发展方向,引导科研骨干加强科学研究;以重点实验室仪器开放为支撑,服务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另外,通过学校及教育部努力争取更多资助,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硬件保障水平,建成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中心。

(2)建设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校内实习需要。主要的功能是提供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小区试验材料,可进行各种植物的水肥调控实验、植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及植物生理生态的实验。需要加强与学校科技园区的沟通与合作,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建设。目前,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3)多方筹集经费,继续完善正镶白旗基地的生活和科研配套设施,并确保基地的运行。

5、国内外合作交流

积极推进与国外高等学校和国内校际教学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与国外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明确双方的责任与利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借鉴优秀的办学经验,通过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聘请国外教师、专家、学者来国内授课、做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

利用国家教育部与国外的联合办学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积极争取和参与校际联合项目、与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同时通过科研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学工作的合作与交流。

6、保障措施建设

(1)以师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改革和完善教职工考核办法,推行以任务定岗,择优上岗、以岗定责,以责考核。

(2)以学校相关规定为依据,建立不同岗位、不同业绩、不同责任的津贴发放标准和年终奖励办法,对具体指标进行量化,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切实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Copyright © 1999-2016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东街29号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邮编:010011   邮箱:cz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