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之家 >> 退休教师 >> 正文  

退休教师草学

添加日期:2024-09-2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关闭

王朝品(1920-1998),中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江苏省丰县人。1949-1952年,在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1952年至1954年7月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任助教。1954年8月至1958年7月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1958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放弃舒适的内地生活,支边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曾先后主讲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学2门专业基础课程,196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

王朝品教授是我国禾本科植物分类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发现9个植物新种,为草学学科植物标本室的建设和充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编写了《中国植物志》和《内蒙古植物志》。其中,《内蒙古植物志》于1986年和1988年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鹏年(1921-2010),中国著名啮齿动物学家,草原保护学家。江苏省宜兴县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47年毕业于江西省南昌中正大学(南昌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47年秋,在上海澄衷中学工作。1948年春,到山东大学动物系任助教,师从中国著名生物科学家童弟周。1953年,支援边疆地区建设来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

李鹏年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保护学的创始人。他带领教学和科研团队,成立了普通动物学和草原保护学教研室和实验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和啮齿动物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担任普通动物学、家畜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物学基础、草原保护学、鼠害防治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生物学基础》《草原保护学—草原啮齿动物学》和《内蒙古鼠害防治》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参加《内蒙古啮齿动物》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的写作和编辑,担任其中动物学分支的副主编。是国内第一个调查布氏田鼠对典型草原的危害专家,并提出宽行距条状投饵灭鼠法。曾获优秀论文奖和自治区科研三等奖。1983年任教授,同年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先进教师”称号。

章祖同(1925-2015),中国著名草地资源学家,草原科学教育和科研体制创建人之一。江苏省苏州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同年入东北农学院俄文研究生班。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1958年,调入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工作。曾担任草地管理教研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草原管理学学科主任。1979年,中国草原学会成立后任常务理事以及草地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内蒙古草原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内蒙古草原》杂志主编长达7年。先后多次主持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项目,主编或参编的专(译)著26部,发表论文35篇,先后获省部级奖多项。

       富象乾,男,满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48年毕业于归绥农科职业学校。1958年随院校合并到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历任草原科学系草原、植物、药用植物教研室主任。曾任自治区第四至六届政协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内蒙古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饲用植物志》及《内蒙古植物志》副主编。1987年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药用植物栽培专业的建设者和学术带头人。主编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植物分类学》及其他5部著作,参编《内蒙古植物志(第一版1-8卷、第二版1-5卷)》《中国饲用植物志(1-6卷)》,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成果奖、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曹自成,男,汉族,1926年4月生,安徽省黄山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草原专业创始人之一。1947年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1949年转入山东大学植物系,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支边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曾任内蒙古草学会理事、《内蒙古草原》编辑等职。开设课程有植物学、达尔文主义、植物生态学等。主要从事牧草及种子发育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内蒙古优良牧草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提高牧草种子利用率——牧草种子活力的研究”等课题,其研究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大学教材《生物学基础》,发表专题综述、论文20余篇。1983年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和全国科协联合颁发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荣誉证书。198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光荣人民教师称号。

      许令妊(1929-2018),女,汉族,江苏太仓人,中共党员。1947年至195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保送至南京农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于我国著名教授王栋先生。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支边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工作,1988年晋升教授。195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草原专业,举办过多次草原培训班。曾担任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党总支书记、院党委委员,兼任内蒙古草原学会理事长、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编写了全国草原专业的统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创建《内蒙古畜牧兽医——草原专刊》,任主编。主持参与了多项科研工作。曾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83年调离内蒙古农牧学院,历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常委、内蒙古自治区科委主任兼科协主席、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彭启乾(1929-1986)中国著名牧草学家,草原专业创始人之一。湖北省黄陵县人,汉族。1955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牧草研究生班,同年支边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他历任牧草教研室主任、畜牧系副主任和草原系主任等职。担任《中国草原》和《四川草原》杂志编辑。

1958年,彭启乾在学院和畜牧系领导的积极倡导下,作为主要筹建和组织者之一,创立了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一个全日制草原本科专业,为中国草原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做出历史性贡献。先后承担本科生草原学、牧草学、耕作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和研究生牧草种子学等课程。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申报了中国首个牧草栽培学科硕士学位点,培养研究生6人。主编全国农业高校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和专著《牧草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沙打旺》等;组织并参编了《草原手册》和《畜牧业常用数据手册》。1978年,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研究成果“全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荒漠化草原人工草地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有2篇获内蒙古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曾荣获科技进步荣誉奖章。

李德新(1930-2015),著名草原群落生态学家。四川省威远县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学系,即赴内蒙古学院畜牧兽医学院任教,草原科学系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内蒙古草原生态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内蒙古生态学会一、二、三届理事,内蒙古老教授协会理事,《中国草地学报》常务编委等职。为草原专业讲授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草地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多门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和教学大纲。1985年以后,指导培养研究生,为草业科学和生态科学的专门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列入《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3次获农业部和自治区颁发的有显著成绩和积极贡献者荣誉证书。

黄慧芳,女,汉族,1930年10月生,福建省莆田县人。195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动物专业。1955年支边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曾任内蒙古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蚯蚓研究会理事、动物教研室主任。1986年晋升教授,先后担任普通动物学、生物学基础、组织胚胎学、草原鼠害、公共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研究生开设蚯蚓生物学、无脊椎动物生物学、蚯蚓专题等课程,并参与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制作更新生物标本、模型等教学工作。参编《畜牧兽医名词词典》。主持“内蒙古自治区蚯蚓种类调查及养殖利用”课题,1986年获自治区科委颁发的科研成果证书。

吴渠来(1931-2015),知名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7年2月,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响应党的支边号召,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任教。1980年,草原系成立,吴渠来一直在草原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9月退休。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晋升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吴渠来主讲耕作学、饲料作物栽培学、饲料生产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学等课程。参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合著《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和《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学》等教材;合作翻译《第14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第15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和《苜蓿的科学与技术》。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成果奖励。发表论文20余篇。

吴渠来主持的科研项目“全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荒漠化草原旱作人工草地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固阳县旱地粮草轮混作模式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力布,男,蒙古族,1933年12月生,内蒙古扎鲁特旗人。1955年9月进入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草原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党总支书记职务。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讲授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饲料生产学等课程,并在我院首开牧草种子学课程。主持制定了国家《牧草种子名词术语标准》,参编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翻译和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课题,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陈世鐄(1934-2009),著名植物生态学家,草原植物根系研究专家。福建省惠安县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同年,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1995年10月退休,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3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37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程中,陈世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于天然草地植物地下器官方面的研究,开了中国天然草地植物地下器官研究的先河,创建了生态学实验室,为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世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地下生物量分布的规律及其特点》等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与植物群落学实习指导》等教材。1986年,撰写出版了《内蒙古草原植物根系类型》专著。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草原植物根系形态和生态学著作。2001年,出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著作《中国北方草地植物根系》,填补了中国北方天然草地植物地下器官研究的空白。

陈世鐄曾担任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内蒙古农牧学院教代会副主席,内蒙古农牧学院工会副主席,中共草原系教工第三支部书记,内蒙古农牧学院分房小组副组长等专业及社会工作职务。1983年,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科技部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1988年,获“内蒙古第三次草地资源调查”先进工作者。1993年,陈世鐄主持的“加强教材和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成果,获农牧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盟市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

      马鹤林(1934-2017),男,汉族,河北省卢龙县人。1959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64年分配到内蒙古农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草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理事长、内蒙古草原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内蒙古草业》副主编、《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编委等职务。主讲遗传学、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编写《遗传学补充教材》《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谱》,参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等。先后主持国家和内蒙古科委课题4项,选育牧草新品种3个,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2篇获内蒙古科委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刘德福(1935-),男,汉族,内蒙古翁牛特旗人。1960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留校任教。主要从事草地调查规划学、草地类型学和草地资源学的教学、科研等工作。1992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治区重点学科带头人。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地调查规划学》《草地调查规划学实习指导》和《草原类型学》。主编、参编科学著作和专业地图10部,其中《中国草地资源》《中国草场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地资源图》《中国重点牧区草地资源及其利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草地卷》等,填补了我国草地资源科学领域的空白。此外《内蒙古草地资源》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图》为80年代调查新成果;《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是我国该学科第一部技术方法专著。参加和主持国家、自治区及国外合作科研10余项。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富宝,男,汉族,1935年9月生,内蒙古五原县人。1953年7月至1954年3月在内蒙古农业厅推广处工作;1954年3月至1956年9月在丰镇县推广站工作,任站长;1956年9月至1958年9月在内蒙古农校农学专业学习;1958年9月至1962年7月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75年7月至1995年担任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植物教研室副主任。曾研制出两种制片技术(徒手切片制成永久片、植物某种器官整体包埋制成永久片),充实和验证了课堂教学内容。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了《芦笋形态解剖的研究》《孢子植物——蕨菜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马铃薯块茎内源激素与块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低剂量CO2激光对茄子、青椒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的初步观察》等10余篇研究论文。参编《内蒙古农田杂草志》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被评为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院优秀党员。

陈子义(1935-1998),男,汉族,内蒙古杭锦后旗人,中共党员,副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畜产品加工学会会员。1955年至1960年在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畜牧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1960年11月至1962年9月在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人事处工作。1962年9月至1963年9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进修。1963年9月至1976年畜牧系饲养教研组任教。1976年至1978年在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牧场工作,担任书记一职。1978年至1984年由许令妊和彭启乾先生提名抽调其筹建草原系及草原实验基地,并担任草原系副主任、副书记。1984年至1985年,调往内蒙管理干部学院(该校已合并为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任教,任系副主任。1987年晋升副教授。主要教授“饲料营养分析”、“饲料加工”、“家畜营养学”、“畜牧学”、“畜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曾主持“草原饲料分析室”等多个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参与“利用微生物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等6项科研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张秀芬,女,汉族,1936年4月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61年支边到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任教。1992年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从事饲料作物耕作学原理、饲料生产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与贮藏等课程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主编全国农业高校统编教材《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1992年)、《饲料收贮与加工》(1989年),合编《饲料加工与贮藏》(1987年),参编全国农业高校统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先后主持和参加了8项科研课题,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教学法改革论文2篇。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许志信(1936-2003),著名草原管理学家。浙江省诸暨县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1955年,在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就读。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参加工作。1956-196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本科学习。1962-1965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读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草地学家贾慎修,主攻畜牧学和草原学。196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到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1986-1994年,任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草原管理教研室主任;1994-1995年,任草原系副主任,主持工作。1979年,任讲师;1987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遴选为草业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草原管理学》;主编高等学校教材《草地经营》;主持翻译《草地研究——基本问题和技术》;参编《草地毒害杂草防除》等。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草原主要牧草贮藏养分积累与消耗规律研究”“反刍家畜牧食行为研究”“草原植被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草原弃耕地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及干扰对其影响”项目;参加“内蒙古主要草地初级生产力动态与放牧强度试验”等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1988年,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国际草原大会”,作“内蒙古草地退化原因及对策”发言,受到好评。参加的“美、苏、日、印国土整治经验研究”“内蒙古主要草地初级生产力动态及放牧强度与轮牧试验”分别于1982年和1992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乌云飞,女,蒙古族,1936年10月生,内蒙古巴林左旗人。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工作,1981年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任教,1997年任研究员。主要讲授草地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饲料生产学等课程。参编《牧草栽培技术》大中专教材,并译成蒙文出版;参编《汉蒙名词术语分类词典》,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培育出直立型黄花苜蓿、直立型扁蓿豆、蒙农红豆草等3个豆科牧草新品种,先后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一等奖1项。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人员(第一卷)》《中国当代蒙古族教育(人物志)》《中国少数民族学者词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第六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等辞书。

张致和(1937-),男,汉族,河北保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79年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8年晋升副教授。先后主持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高中教材《植物生理》和科研专著《内蒙古农田杂草志》。主持“内蒙古农田杂草及其防除的研究”,其成果获199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学研究论文《植物学教学改革》获1996年度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内蒙古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

额尔敦达来(1937-),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左后旗人。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留校任教。曾任草原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内蒙古高校蒙文教材编委会成员和草原学科组主任等职务。1987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开始用蒙语教学,完成了3个专业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编译和合编了《饲草料加工与贮藏》等高校教材,出版专著、科普读物和工具书7部,曾获自治区教育厅优秀翻译教材一、二等奖、自治区级优秀教材奖、自治区级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高校蒙文教材建设和管理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5项,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1992年获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五四青年工作最佳支持者奖。

      吴永敷(1937-2005),中国著名牧草育种学家。福建省浦城县人,汉族。1959年9月,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后支边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牧草育种学、牧草和饲料作物育种学、育种学研究进展等多门课程。曾任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牧草育种教研室主任,第一、二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任教授。1997年,开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先后主持培育注册苜蓿新品种4个。其中,草原1号杂花苜蓿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为中国首批注册(1987年)登记的苜蓿育成品种。先后主编了《中国牧草登记品种集》(中、英文版);副主编《中国苜蓿》;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参加编译《苜蓿科学与技术》等著作和教材。主持过多项牧草育种方面的科研课题,涉及苜蓿远缘杂交育种、抗蓟马育种、中国苜蓿地方品种整理、苜蓿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等内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国际会议及国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王比德(1938.2-1988.9),男,汉族,辽宁省黑山县人。1962年9月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并留校任教。曾担任草原科学系牧草栽培教研室主任。1987年晋升副教授。主要讲授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饲料生产学课程,在我院首次开设草坪学专题课。主编和参编了《牧草栽培技术》《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等多部著作和教材,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3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马庆文(1939-),男,汉族,山西省繁峙县人。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草原调查规划教研室主任。1990年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草地经营、草地资源开发利用、草原调查规划、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主编出版农林院校教材《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规划学》,编写教材《中国南方草场资源调查方法导论及技术规程》。参与全国第三次草地资源普查工作,主持内蒙古2个旗、参加5个旗(县)的草原调查与内业汇总,完成“内蒙古草地区划与发展”课题。发表论文10余篇。

       昭和斯图(1939.10-2019),男,蒙古族,中共党员,内蒙古科左后旗人。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1963年至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沙漠室工作;1965年至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工作;1981年10月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草原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畜牧学名词小组成员、重庆生态农业学会理事等职。讲授“草原管理学”、“草地学”、“沙漠治理”等课程。副主编《草地经营》,参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二卷,参编《内蒙古资源大辞典》、《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沙漠治理》(学院自编教材)和《草原管理学讲义》,编译高校教材《植物生态学》《草场的合理利用》。发表学术论文38篇,有2篇获优秀论文奖。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研究课题6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格根塔娜,女,蒙古族,1940年1月生,辽宁彰武县人。1960年9 月至1965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65年9月至1982年1月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尼尔基中学任教。1982年1月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任教。曾任草原科学系植物教研室副主任。1992年晋升副教授。1990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田杂草志》的编写工作,该著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了《内蒙古草原地区豆科植物种子种皮微形态研究》《内蒙古锦鸡儿属植物数量分类的研究》等10余篇论文。

冷丽娇(1940.9-1996.10),女,汉族,辽宁旅大金县人,草学系副教授,中国草学会会员。1956年9月至1958年12月在内蒙古农业学校畜牧专业学习;1958年12月至1962年9月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学习草原专业。作为第一届草原专业大学毕业生,响应党的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到兴安盟科右中旗草原站工作,任技术员。1969年调回到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任教,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讲授草地学、草原管理学、农牧业基础等课程,主编《草原学讲义》,参加编写了《中国饲用植物志》、全国统编教材《草地学》和干部培训教材《草原学通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农业部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云锦凤,女,蒙古族,1941年12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草学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草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内蒙古牧草育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际草地大会(IGC)第22届常设委员会委员。从事牧草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育成牧草新品种9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出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参编了《中国草地饲用植物染色体研究》、《野生牧草引种驯化》、《中国牧草登记品种集》、《中国草场资源图集》等专著。主持完成了国家“863”、农业科技跨越及科技成果转化、973子课题等重大国家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科技部种质资源平台及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主编教材获全国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三育人标兵”、“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区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区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特别贡献奖。

乌力吉巴雅尔,男,1941年12月出生,蒙古族,通辽市科左后旗人。1964年至1970年在内蒙古林业厅勘察设计院工作;1970年至1978年在内蒙古农林规划院工作;1978年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工作。1999年晋升副教授。主讲测量学和遥感技术两门课程。主编《草地调查与规划》(蒙文)、《草原遥感》、《地形图应用》和《测量学》(蒙文)。参编《饲草料加工与贮藏》(蒙文)、《中国草地资源》和《草原手册》等教材及专著。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内蒙古农牧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

       王六英,女,蒙古族,1947年生,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留校任教。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编译了《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蒙文教材,其中《植物学》蒙文教材获内蒙古自治区翻译教材一等奖。参编《内蒙古植物志》,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1999年负责管理内蒙古农牧学院植物标本室,开展植物采集、整理及鉴定等工作。1987年该标本室被录入英国皇家植物标本室名录,并担任植物标本馆馆长。2002年退休后,继续参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的标本整理与鉴定工作,为植物标本室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乌日图那斯图(1948-2018),男,蒙古族,归国华侨,无党派人士。草学系副教授,中国草学会会员。1966年至1970年在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专业学习;1970年至1981年在蒙古国东方省特殊传染病研究所从事啮齿动物研究;1981年至1984年在蒙古农业大学从事啮齿动物研究;1984年至1995年在赤峰市天山二中讲授生物学;1995年至2002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从事专业翻译工作;2002年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系讲授动物学。主编《动物学》,参与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8篇。

张树森,男,汉族,1951年7月生,陕西省神木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75年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并留校任教。曾任系团总支书记、草原实验站站长、系办公室主任、药植教研室主任。1995年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草业科学、中医药学及药用植物资源等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草原培育与管理学等课程;主编教材《中草药学》,参编《草产品学》等教材;参编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曾被评为自治区修志先进个人。

易津,女,汉族,1951年11月生,四川省彭县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学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草地植物生理生态学。1967年至1972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下乡;1972年至1975 年就读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198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植物生理学一年,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植物学助教班,修完植物学硕士课程。1992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晋升教授。主要讲授植物生理学、牧草生产原理与与技术、高级植物生理学、牧草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研究法、植物生物学、应用植物生理学等课程。自1991年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6人。主持、参加和完成科研项目18项,其中主持国家基金项目6项,参加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自治区农业丰收奖1项。内蒙古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内蒙优秀青年科技成果奖1项;1995年获内蒙古“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为内蒙古“321工程”跨世纪中青年科学家第二层人选。

支中生,男,汉族,1953年生,河北省新乐市人。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同年留校任教。1979年在西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研究所进修一年。曾任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副主任,基础课部副主任、高级畜牧师。先后参加国家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自治区级科研课题6项。其中“羊草结实的研究”、“西藏高原引种披碱草、羊草及灭虫、灭鼠研究”分别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日喀则科技三等奖;“昆诺阿藜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利用研究”于1996年被定为我国“八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苜蓿抗蓟马新品种选育”截止1995年已选出8个无性系。他对昆诺阿藜、羊草、苜蓿、紫花水飞蓟、苏丹草的开花习性、性细胞染色体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进行过详细的观察记录,为牧草的引种驯化、饲料作物杂交育种、诱发突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曾代表内蒙古农牧学院参加内蒙古畜牧业援助西藏工作队,赴西藏指导草原建设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高卫华,男,汉族,1953年11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1997年晋升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工作。主讲野生植物专业植物成分化学课程。制作《植物切片制作技术》、《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植物标本鉴定》和《植物分类学综合考试方法》等4部电视教学片及《闪光的足迹》、《内蒙古社教团赴达茂旗社教分团工作纪实》2部电视专题片。参加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1993年被学院授予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执行和管理荣誉。1996年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

敖特根,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生。1975年8月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草地资源与管理、草地生态教学和科研。1998年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全国统编教材和地方教材5部、校内教材7部,获自治区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主持或参加国家、自治区及地方科研项目10余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国家计委机关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主编专著5部,参编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获自治区青联“为内蒙古七五建设出成果、做贡献”先进个人奖,1997年被评为内蒙古党委高教工委“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先进个人一等奖。

王立群,女,汉族,1956年生,党员,教授。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学技术、植物生态学等课程,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十周年突出贡献奖;主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生物学技术”。曾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多项,选育出野生栽培品种1个,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参编论著3部,编写教材4部,参与组建植物根系研究室并收集草地植物根系标本6000余份。曾任内蒙古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等社会工作。普通话水平为一级甲等的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012年退休后被返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处督导和教务处督导。

杨静,女,汉族,1957年生,内蒙古自治区乌海人。高级实验师。1979年2月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专业。1980年8月至1999年6月在草原系从事行政秘书工作。1999年6月调入生态环境学院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牧草及饲料营养成分分析、牧草贮藏性营养物质分析和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05年晋升为高级实验师。200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女教工。

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菌保中心科研项目“内蒙古豆科牧草根瘤菌资源调查”一项,参加国家基金“科尔沁沙地家庭牧场土地利用单元优化配置研究”、内蒙基金“草原放牧系统家畜牧食过程与植物群落变化的关系”、内蒙古“十五”重点攻关“不同类型天然放牧地合理利用的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注册登记牧草新品种1项。参加编写《内蒙古草地现代植物花粉形态》专著2部,发表论文20多篇。获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丰收一等奖1项。2012年8月光荣退休。

金洪,男,达斡尔族,1958年9月生,中共党员,教授,野生动植物学科研究生导师。1981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2014年7月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获草业科学博士学位。讲授植物学、植物分类学、观赏植物学、科技摄影等课程。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施工、运动场草坪、生物多样性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与植物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发表论文9篇,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草坪学》、《植物学实验指导》;主编《中国荒漠特有植物绵刺资源保护与利用》;参编《高尔夫运动场植物选择与配置》。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内蒙古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燕玲,女,汉族,1959年10月出生,籍贯江苏。1982年1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到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任教。硕士生导师,教授。曾担任植物教研室主任、国家级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植物学会副秘书长。

主讲本科生的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学技术、植物群落学;研究生的植物学研究进展、高级植物实验技术等课程。其中主讲的《植物学》2005年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8年评为校级优秀网络课程。主编或副主编《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与技术》等7部教材。主持教改项目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2项、校级6项。主持科技部教学标本子平台运行服务项目之“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教学标本数字化”专项(2012-2014),参加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适应现代教育的蒙汉植物分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2013-2016)。1997、2005、2009年分别获内蒙古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2014年获内蒙古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曾获学校“十佳教师”、“教评先进工作者”、“突出贡献奖”、“优秀女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的植物学基础教学团队2012年获评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主持建设的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获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课题7项、教育部课题1项、科技部课题2项、内蒙古自然基金课题2项、内蒙古教育厅项目3项。发表论文43篇,编写《阿拉善荒漠区种子植物》等专著4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Copyright © 1999-2016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东街29号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邮编:010011   邮箱:czynews@163.com